新加坡滨海湾的地铁站与地下城,新加坡"逆成长"的秘密!
时间:2021-03-15
怎样保证自己挑选的海外房产,能够在未来10年中“乘风破浪”般成功出道?
你也许会看开发商、周边自然环境等等因素,但是有经验的投资者会告诉你:
地段、地段、地段!
特别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大城市,一个优质项目所在,以及其交通地铁的分布与汇聚,决定其成败。
地铁,是一座城市的动脉。对新加坡来说,地铁更是城市发展中肌理最为细密的部分,承载城市繁荣兴盛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对于出行范围,乃至城市中心的定义。
可以说,铁路建到哪里,人们的生活就到拓展到哪里。
在新加坡,新兴的金融商圈滨海湾(Marina Bay)就重新定义了新加坡的都会中轴。滨海湾除了是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圣地,也荟萃甲级写字楼,而且得天独厚成为新加坡唯一坐拥最多地铁站的片区,连接交通黄金主动脉。
像滨海湾这样的片区,其实是提供了城市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贯彻精明增长理念。
而新加坡地铁在未来10年,不只是提供更多可能性,还会有全然不同的景象:
- 在2030年,新加坡将打造出360公里长的铁轨载客,比肩伦敦纽约
- 80%居民出门走路10分钟内必有一座地铁!
而滨海湾,则是结合了区域交通枢纽、商业办公、商务功能的混合开发模式,满足业主办公、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休闲等全方位生活需求。
例如,如果您是在滨海湾居住,只需移步下楼,即可乘搭地铁,更可以在即将兴建的地下城步行,出行之便利可通过多维度交通网络实现。
滨海湾其实就是新加坡多维度地铁交通的最佳写照,全新加坡6条地铁线当中有4条线贯穿,其中一条是即将投入运营的汤申─东海岸线。
滨海湾享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优势,地段当然是其支点,但轨道规划建设有效与周边形成商业联动,有力推动商圈的扩容,则是滨海湾的生命线。
如果仅以滨海湾路网规划复杂、多元,呈现蛛网式交错排布的规划来看,也可以一沙一世界,回溯新加坡轨道发展的整体布局,那让我们从新加坡的地铁历史开始说起~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新加坡的地铁实践
早在1967年,新加坡政府就看到了未来发展蓝图:当时政府预测1992年便需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应付新加坡市民对公共运输的需求。
到了1981年,新加坡发现若仅是扩展巴士系统,将来巴士便需要和其他车辆争夺路面空间,不利于市民出行。
最终,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新加坡需要兴建地铁。
因此,新加坡地铁于1983年开始动工修建,第一条地铁线于1987年通车,最早的线路位于杨厝港和大巴窑之间。新加坡地铁是继马尼拉轻轨之后,东南亚地区第二个兴建的地铁系统。自开通以来,新加坡地铁已经发展成拥有7条路线(包括机场地铁支线)的地铁系统。
而目前火热建设中的路线则包括汤申─东海岸线(TEL)。这体现了新加坡东部发展的重点,即拓展交通路线,增强不同区域的连通性。汤申─东海岸线将于2024年全面完工,一口气新建5个地铁站,跨岛线(CRL)也在筹划中,预计2029年竣工。
此后,东北地区的新加坡居民将享受更短更方便的通勤时间。到2035年该地区的5条地铁线路互相贯通,将形成各种交通工具无缝衔接的模式,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
截至2020年1月,新加坡地铁有122个车站(地铁转换站不重复计算),全长达203.8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使用先进技术打造的东北线、环线、滨海市区线和汤申东海岸线,共同组成世界最长的全自动化地铁系统。
新加坡地铁系统每天平均搭乘人数为330.2万。“用地铁把人们送到家门”成为发展主题,政府以各种政策鼓励民众乘地铁出行,让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铁城市”。
政府的目标,是在2030年时将地铁总长度从现有的200公里,扩展到360公里。这意味着新加坡的地铁将比今天的东京或香港等主要城市更长,大致与伦敦和纽约市相当。
如果你是住在新加坡滨海湾这多条地铁线齐发,而且是重要交通节点占据的片区,可以将通勤时间压缩成最短,例如2分钟可到达莱佛士坊,8分钟可达著名商圈乌节路。当别人与工作的距离可能要十公里,而你处于滨海湾除了免换乘轻松出行,不论是生活、工作、生活休闲,都触手可及。
向下生长:每一个地铁站,都将成为城市生活节点
为了完美融入市民生活,新加坡的地铁站的定位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众多地铁站还连接了社区购物中心的地下走廊,让常年日晒下雨的新加坡能实现“全遮蔽式步行生活”。车站里有各类服务如零售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自动提款机、自动服务亭等等。
地下站台和车厢都安装了空调,所有车站都有厕所和公用电话。从2009年4月21日开始,所有地铁站都已做到无障碍通行,可以让老年人和残疾人士使用。有六个地铁站附近的行人天桥旁已修建电梯,20个地铁站附近已设置脚踏车存放架。
但我们也知道,新加坡地少人多,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这些年,新加坡靠填海、建造浮动结构及发展高楼的方式——向天、向海借空间。接着,“向地借空间”成为另一个选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先后建设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网系统、地下储存库、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等一系列地下空间工程。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建立一个新加坡”,此后成立跨部门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负责小组。
稍早前,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发布“2019年发展总蓝图草案”,我们可从中一览10年至15年内的城市发展方向。
以下就是滨海湾站点的发展思路:
其中,新加坡政府率先规划了三个地下城计划,即裕廊创新区(Jurong Innovation District)和榜鹅数码区(Punggol Digital District)这两个试点规划区为地下空间蓝图,另一个地区则是滨海湾。
临海拥湾,城市中心:滨海湾的繁华盛景
滨海湾规划位置在滨海南一带,毗邻滨海南码头、滨海湾花园和滨海堤坝,环境优美,堪称黄金地带。
滨海湾一带是地下城的重点规划项目,地铁线路、停车场、高速公路、人行连道、公共服务隧道和地区制冷设备统统包含在内。看看下面这张图片,你就明白这座“地下城”将会是多么繁华和复杂了!
根据规划,滨海湾的地下城藏着令人惊喜的超级空间,负1层就是人行连道、负2层是公共服务隧道和地区制冷设备、负3层建停车场、负4层是高速公路,还有最关键的地铁线路建在负5层。
地下城的主要站点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枢纽。大家可以购物、吃饭,更夸张的是在地下靠步行就可以自由穿梭于金融区的各大写字楼之间。
这一整片市民日常步行的生活范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商机。
滨海湾区域共有7个重要地铁站相互贯通,各自连接了地铁南北线(North South Line)、地铁环线(Circle Line)和即将开通的汤申─东海岸地铁线(Thomson-East Coast Line);住在这里的居民登上地铁,就能在整个新加坡通行无阻。
而这片区的建筑物到每一个地铁站的距离是高频串联,只需步行100米到450米,让居者的生活时间更有质量──毕竟滨海湾用户往周边的资源点距离都规划在500米之内。
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副校长杨国柔,曾这样表述他对于城市的愿景:“长期看来,那些不需要日光、会污染环境及引发噪音的工业应该移到地底。地面上的空间就能让人享受生活、住房、娱乐等设施。”
杨国柔也说,最佳情况是把交通设施都建在地下。
此外,新加坡政府鼓励在建筑物上搞“垂直绿化”与空中花园的绿色工程;尽管国土面积狭小,也始终有10%的保留土地作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而珍贵的地上空间,新加坡政府除了深化建筑物的使用率,也鼓励将大楼转换为住宅或酒店,以求把金融商业区逐步迁移到新的发展区域。为了不浪费任何一寸土地,新加坡政府积极开发住商混合区。
在其他一些国家,会把商业区、住宅区都区分开来,这导致市民下班之后,商业办公区将变成人烟稀少的寂静之地,土地空置浪费。但如果商业活动与日常生活交叠的程度提升,整个城市都将充满活力。
因此,新加坡政府接下来的发展思路是:Bringing Jobs to Every Town,把工作机会带给每个城区!
这就意味着,要让工作机会相对平均地分配到靠近住宅区的区域;或者说,让住宅与商用空间紧密结合。因此,交通、建筑之间如何互相配合、功能贯通,就成了重中之重。
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构建整个国家、连接地面空间和地上空间,并且让地铁所到之处都慢慢建成充满活力的社区,新加坡的地下城的愿景于是得以从中实现!
●
从板块区位来看,滨海湾从规划之初除了是硬体建设,其实是将目光投入更高层次的软件打造──除了是金融城,更是顶级生活场,可以说是"新加坡未来城立的体验区"。
一般以5—10分钟的步行半径,解决出行者从A到B的需求,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身,使居民和上班族能方便地选择公共交通、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地铁的便利,让居者可以体验 "走走就到"的便捷,生活所需,地铁全包了!
所以,如果可在滨海湾安居找到好房子,即可以充份满足人们高效、便利的城市生活需要。